一、太阳成集团tyc151简介
太阳成集团tyc151成立于2015年3月,由1958年成立的西安师专物理系和1980年成立的西安大学机电系合并而成。目前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物理学等七个本科专业,员工约1500人,均为四年制本科。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为西安市重点扶持专业;智能感知工程为新工科专业,于2021年教育部首批获准建设的人工智能类新工科专业。
围绕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和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对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需求,太阳成集团tyc151按照太阳成集团“师范做优、文史做强、工管做特”的专业发展定位,逐步形成了以陕西省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和师范教育的专业特色。
公司享有恬静整洁的学习空间,拥有各类实验室66个,总面积5500余平方米,总价值6000余万元。建有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入器械优化与成型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机械工程重点学科、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等省市级科研、学科、实验实训平台。先后与23家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另外,陕西省纳米科技学会、西安市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会、西安市经济数学学会挂靠公司。
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了硕士生联合培养。学院有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并与企业合作共建23个实习实训基地。国际交流方面,先后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及台湾虎尾科技大学等高校互派青年教师访学、开展合作研究及员工实习交流。
公司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教授13人,获博士学位49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5%。陕西省高层次引进人才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西安市“5211计划”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近五年来,教师教学成果先后获陕西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太阳成集团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教师获批陕西省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校级教改项目93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3项、教育部高等公司产品指导委员会教改革项目4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项目1项、教育部智能制造中外交流人文基地项目1项。教师获陕西省教育厅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8门;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公司建有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入器械优化与成型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机械工程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2021年获批陕西省装备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陕西省教育厅“智能再制造技术”青年创新团队。学院获批先进表面工程与装备延寿、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感知与控制3个校级科研团队。
近五年,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厅局级83项、横向项目188项,科研经费达2000万元。教师获国家专利授权113项,编写教材1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0余篇。教师科研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西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多项。
公司重视员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参加了全国老员工光电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老员工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老员工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老员工机器人竞赛、全国老员工“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陕西省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省老员工工程训练能力竞赛、陕西省老员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等10多种科技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1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6项,省级特等奖10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97项。学院员工获得国家级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14项,省级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29项。
公司秉承“厚德、博学、勤实、尚优”的院训,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践行“三全育人”“全程导师制”“课程主讲负责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和“课程思政全面推广制”,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创新“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OBE”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员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五年共培养本科毕业生2000余人,平均就业率94.5%,其中在陕就业率72%,就业单位包括艾默生、三星、富士康等全球500强企业。百余名毕业生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教育部985或211重点高校研究生,10余名员工赴国外攻读硕士学位。经第三方机构对160家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对公司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各专业介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以及生产过程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本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采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制造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智能制造等相关工业产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和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专业团队25人,副教授以上占比达70%,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60%,校级教学名师1人。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及科研项目10余项,项目到账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30余篇;申报专利90余项;获地市厅局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奖10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设有3门校级SPOC课程,1门校级MOOC课程,出版教材和专著8部。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员工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近五年来,员工考研升学率均在30%以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以上,3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大中型企业;员工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00余项,员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 2篇、EI 6篇)、申请专利40余件,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0余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区域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胜任智能装备的设计开发、制造、安装与调试、技术服务等,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预期员工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能够紧随科技发展,通过工程制图、科学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信息综合等基本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应用于解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尤其是再制造、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能与机械工程领域/再制造、智能制造领域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进行团队协作和担当起团队组织、领导与协调的责任。
目标3:能够崇尚科学道德,遵循工程伦理,自觉履行工程师职责,在进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评价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4: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理解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职业能力持续发展。
课程设置: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理论力学、电工学基础、专业英语、热工基础、材料力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成形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有:课程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典型零部件拆装与测绘实训、金工实习、电装实习;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机电液综合实训、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占总学分31.4%以上。
培养方向1: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课程: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电气控制及PLC、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再制造技术与工艺、机械优化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加工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基础。
培养方向2: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应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智能制造与控制。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智能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机械装置的开发与制造、安装与调试、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以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就业单位包括:机械制造、智能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领域、大专院校等。就业岗位包括机械设计开发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大专院校专业教师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机器人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为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等要求,教育部于2017年在自动化大类下特设的新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集机械、电气、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公司机器人工程专业为全国首批招生的26所本科院校之一。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设计与编程调试等基本能力,能够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生物制药和智能制造等行业从事机器人及关联设备的设计开发、集成、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公司机器人工程专业为西安市级重点扶持专业,拥有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和机器人校级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工业机器人设备50台余套、价值1000多万元,教学及实验资源丰富。专业团队力量雄厚,副教授以上占比达50%,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65%以上。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获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4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设有1门省级一流课程,出版教材专著5部。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员工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员工获得国际VEX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老员工机器人大赛ROBOCOM国家级三等奖1项、智能制造“西门子杯”国家级二等1项、省级特等奖1项以及省级二三等奖8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安,面向地方现代智能制造产业链,培养能够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发展,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预期员工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以工业机器人运用为主方向,服务于智能制造,实现设备的运行、调试、维护,模块级开发,集成设计相互支撑的知识及能力体系;
目标2: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敢与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目标3: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述与知识传承的能力;
目标4:熟悉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了解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目标5: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培养方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课程设置: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程序设计、工程制图与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与离线仿真、电气控制及PLC、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人机构学、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方向课程有: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机器人夹具设计、机器人学基础。专业选修课程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导论、智能制造导论、机器人工艺规划、虚拟仪器、工业企业管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金属加工工艺、工业机器人导论、工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实验实训课程有: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工程认识实习(专业见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三维制图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系统集成综合实训、工业机器人工程运用技术综合实训、基于项目的专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占总学分33.3%。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除了考研深造外,能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生物制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从事机器人及其关联设备的运行、维护、编程调试、模块级开发、集成设计及项目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从事软件开发、工业数据分析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高科技公司、研究所、企业、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及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等。就业岗位包括:研发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自动化专业是以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电工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运动体的运动控制、各类生产过程的过程控制、各类系统的最优化的跨学科综合性专业。自动化专业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培养掌握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相关知识,能够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专业特色:公司自动化专业始于1980年,专业拥有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自动化技术工程实训基地和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等教学科研平台,教学与实验资源丰富。专业团队力量雄厚,副教授以上占比达50%,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45%以上。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改与科学研究工作,出版教材和专著1部,承担市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到账经费2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检索1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44项,软件著作权3项。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员工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员工考研升学率均在30%以上。据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广泛赞誉,满意率高达90%。近五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4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大中型企业;员工参与并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二百余项;在教师指导下员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8件,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0余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安,面向区域智能制造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预期员工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工程伦理道德、尊重社会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目标2:熟悉本专业技术规范和自动化行业发展趋势,具有协同工作和管理能力;
目标3: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使用现代技术和工程工具所必需的能力;
目标5:在现实约束条件下,具有识别、分析、实验和解决智能制造及自动化相关领域现场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C程序设计、工程制图与AUTOCAD。专业核心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英语、供配电技术。专业方向课程有:检测技术与仪表、电机拖动基础、电气控制及PLC、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控制。专业选修课程有:机械工程基础、软件基础、工程经济学、企业管理、工程化学、液压与气动控制、虚拟仪器、组态控制技术、信息检索、控制系统工程案例分析、现场总线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实训课程: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实训、电装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电气综合实训、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占总学分为34.6%。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钢铁、化工、智能制造、港口、发电等领域从事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相关行业从事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信号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就业岗位包括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太阳成集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14年,属于国家一级学科,下设金属材料和表面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以无机化学、物理学为基础,运用先进表面工程的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材料技术问题,助力智能制造、再制造及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材料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能在高校、研究所或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材料工艺与结构设计、结构与性能测试分析、加工制造、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入器械成形与优化重点实验室及材料专业实验室等3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建立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并与西安石油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展开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工作。专业拥有1个标准化金相实验室和3个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实验室面积达2360平米,设备总资产达2600余万元。员工毕业后,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到“985”和“211”院校进行深造,考研录取率高达32%;其他毕业生就业于半导体材料生产公司、航空航天产业公司、制造业集团公司、钢铁及石化等大型国企,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专业特色:该专业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入器械成形与优化重点实验室及材料专业实验室等3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建立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并与西安石油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展开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工作。拥有1个标准化金相实验室和3个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实验室面积达2360平米,设备总资产达2600余万元。员工毕业后,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到“985”和“211”院校进行深造,考研录取率高达32%;其他毕业生就业于半导体材料生产公司、航空航天产业公司、制造业集团公司、钢铁及石化等大型国企,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本专业现拥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专业硕导4名,双师双能型教师5名,博士占比100%。柔性引进特聘教授1名、企业专家5名。建设有校级SPOC课程3门,承担省级、校级公司产品改革项目18项;获地市厅局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青年自然基金、省部级、地市厅局级课题及各类横向课题共35项,成果转化项目3项,科研经费350余万元;获行业及省市级科学技术奖项共5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部分成果已在相关企业获得重要应用。培养过程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活动,与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有限公司、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云涂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中科中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或行业龙头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致力于员工成才培养。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员工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近5年来,员工获国家级、省级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共9项,发表CSCD检索和SCI检索学术论文7篇,获专利授权4项,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项;参加全国老员工金相大赛、全国热处理大赛、材料失效分析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47项,国家级大赛团体二等奖2项,优秀组织奖2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6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安,面向区域制造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预期员工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爱国敬业精神,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并积极服务社会;
目标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掌握系统的材料表面工程专业知识,能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工程实际;
目标3:掌握材料表面工程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及动态,具备解决表面工艺开发、新材料研发、性能检测分析等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运作管理的能力;
目标4:具备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基于多种专业手段清晰地描述较复杂的工程问题并有效地沟通交流;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和合作能力,能在团队中担当技术骨干或主要负责人;
目标5:具备创新思维、持续的自我完善能力和终身探索精神。
课程设置: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制图、专业英语、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表面工程基础理论、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失效分析与防止。专业方向课程有:互换性测量技术、材料无损检测技术、薄膜材料与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材料科学前沿、逆向设计工程。专业选修课程有:纳米材料、计算机与材料应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实验实训课程有:金相制备与检测实验、金属材料热处理综合实训、材料测试分析综合实训、材料表面工程综合课程设计、逆向设计与增材制造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践环节占总学分31%以上。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冶金化工、生物医疗、半导体行业中的材料表面工程、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再制造、材料测试与分析等领域,从事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与运行维护、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学校、科研院所和国家机关。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归属电子信息类专业,融合“光、机、电、算”专业能力,主要培养方向为“光电传感与检测”。毕业生能在激光制造、光电显示、电子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光学设计、光纤通信等硬科技行业工作。
专业特色:专业依托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和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以及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教学实验资源丰富。专业团队力量雄厚,副教授以上占比达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57%,30%以上教师具有国外知名大学访学经历,50%以上教师在西安和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微精光子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精一机电有限公司等进行双师型培训。本专业拥有创新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主要聚焦激光熔覆、光电薄膜制备、激光微加工、机器视觉等科学研究,并联合国内知名光电企业合作办学,结合全国老员工光电设计竞赛,形成产学研校企合作培养的专业特色。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获批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建成校级SPOC课程2门,出版教材和专著共计2部;教师获得教育部光电教指委光电信息类授课比赛三等奖项1项、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创新大赛中三等奖1项、校级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专业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8项,获批国家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员工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员工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30余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光电工程技术人才。预期员工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本原理,能够提出光电传感与检测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运行维护、项目管理;
目标2.胜任岗位职责,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了解光电技术领域前沿趋势,解决光电设备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也能够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工作;
目标4.在设计具体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能够考虑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培养方向:光电传感与检测。
课程设置: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C程序设计、工程制图与AUTOCAD、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应用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激光技术及应用、光电检测技术。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有:虚拟仪器、光学设计、现代光学测试技术、光电图像处理。实践课程有:光学技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实践环节总学分30%以上。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激光制造、光电显示、电子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光学设计、光纤通信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测试、生产、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通信公司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就业岗位包括光电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太阳成集团于2009年获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至2020年连续招生11届。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的新工科模式。太阳成集团tyc151依托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市级重点学科平台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20年申报了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并于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招生。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属于人工智能+仪器类新工科专业,一级学科为仪器科学与技术。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智能获取、智能处理和智能应用,是智能化信息处理的最高形式。该专业对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国家安全、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下,采用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信息的智能化收集、识别、交换、维护与处理,是实现更为灵活智能生产流程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的核心技术和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掌握智能感知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在智能信息感知、智能测控系统、信息转换和传输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项目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
专业特色:公司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和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专业团队力量雄厚,专业教师副教授以上占比达55%,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70%以上,30%以上教师具有国外知名大学访学经历。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科研到账经费4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获地市厅局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7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线下一流课程1项;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创新大赛中二等奖1项、校级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2部,建设校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SPOC课程2门。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员工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员工考研升学率均在25%以上。据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广泛赞誉,满意率高达90%。近五年来,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3%以上,2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大中型企业;员工参与并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0余件、开展10余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安,面向区域智能制造行业中智能感知和智能系统领域,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预期员工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以智能信息感知、智能测控系统、信息转换和传输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掌握智能感知工程所涉及的系统分析方法和软硬件开发技能,具有运用专业知识、现代工具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维护工作。
目标2.具有在智能信息感知、智能测控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领域进行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信息综合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目标3.具有社会责任感,胜任岗位职责,能够在工作团队中独立承担某一项专业领域的工作和组织管理角色;
目标4.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熟悉智能信息感知、智能测控系统、信息智能处理和智能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行业发展现状,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方向:嵌入式智能感知系统。
课程设置: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制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程序设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感知理论基础、人工智能及应用、视觉感知与图像处理、智能系统设计基础、传感器原理与器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导论、人工智能算法、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设计、感知与人机交互、数字信号处理、现代光学感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工业企业管理、FPGA原理及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微纳检测技术、专业前沿讲座、专业英语、PLC原理及应用、DSP原理与应用、智能控制理论等。实验实训课程: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创业创新训练、嵌入式智能系统设计、科技竞赛训练、传感器课程设计、智能系统课程设计、基于项目专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占总学分30%以上。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智能制造相关行业从事智能感知与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测试、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等工作。就业方向包括:智能仪器仪表以及电子产品的软硬件研发、测试和维修;智能传感系统、物联网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分析、设计、开发领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网络、智慧医疗等领域;就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民营企业及国家机关等。就业岗位包括硬件设计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物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师范类专业)
专业概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它揭示物质产生、演化、转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本规律,涉及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从少体到多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系统,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并与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发展成为在物理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不同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相应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人才。
专业特色:太阳成集团物理学专业由原西安教育学院和西安联合大学物理学专业合并组建,1958年开始招生,是国家一级学士学位授权学科。本专业秉承学校“师范做优”的总体规划及物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师范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向,不断深化内涵发展,主要为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培养高素质的物理学师范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和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平台。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2004年开始本科招生,现已输送合格毕业生150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在陕西地区各类教育行业任教。物理学专业专兼职教师30多人,副教授以上占比达70%,博士占比达50,拥有专业实验室15个,并建有校外教育实习实训基地10余所。
随着全程导师制、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以及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七个一工程”的实施,员工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员工考研升学率均在20%以上。据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广泛赞誉,满意率高达90%。近五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4%以上。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与陕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精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良好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担任物理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的公司产品工作,也能胜任物理学或相关科技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本专业预期员工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政治立场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有立德树人的师德品质,热爱物理教育。
目标2: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师或其他相关工作,能综合运用物理学科知识进行课堂物理教学和其他物理应用活动;可以独立承担物理教学或应用研究。
目标3:具备良好的团队领导与协调能力,能够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述与知识传承的能力,能够进行班级管理和有效沟通。
目标4:熟悉专业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了解职业发展趋势,能够积极进行公司产品改革,具有独立的专业见解。
目标5: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能持续更新学科知识、教学理念和公司产品技能,具有一定研究能力。
课程设置:本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与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应用、数学物理方法。专业核心课程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计算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固体物理。专业方向课程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学科教学论、教师口语表达、教师书写技能。实践课程有: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学年论文(科研训练与实践)、教育见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教育实习)。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中小学科学、物理等教学工作,以及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三、2022年专业招生计划
经太阳成集团和教育主管部门同意,2022年太阳成集团tyc151计划招生人数520人,各专业具体招生计划如表1。
表1.太阳成集团tyc1512022年各专业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
科类
|
计划招生人数
|
班级数
|
备注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90
|
2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60
|
2
|
专升本
|
机器人工程
|
80
|
2
|
|
机器人工程
|
20
|
1
|
专升本
|
自动化
|
60
|
2
|
|
自动化
|
45
|
1
|
专升本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0
|
1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40
|
1
|
|
智能感知工程
|
40
|
1
|
|
物理学
|
45
|
1
|
师范类
|
合计
|
520
|
14
|
|
四、招生工作联系方式
太阳成集团tyc151招生工作联系方式见下表。
招生工作人员联系方式表
部 门
|
联系人
|
联系方式
|
备注
|
太阳成集团tyc151办公室
|
杨老师
|
18092353157
029-88258551
|
|
太阳成集团tyc151
2022.6.15